宜城法院以“234”工作法 助推党史学习教育全面升温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宜城法院靶心聚力、高调起步、推陈出新,采取“二三四”工作法,即坚持“两结合”,抓好“三走进”,突出“四提升”,依托该院“4+1”党建模式,全面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助推党史学习教育全面升温。
(一)以“两结合”同频共振为出发点,立好“总航标”
——与审判执行中心主业高效结合。依照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动力,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见成效;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切入口,以审判执行质效提升为标准,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与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紧密结合。认真贯彻落实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要求,牢牢把握政法队伍建设“五个过硬”总要求。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让教育整顿的成果与群众诉求相呼应,切实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努力打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法院队伍。
(二)以“三走进”巩固深化为切入点,打好“组合拳”
——深入开展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充分考虑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落实“法官工作站”机制,按期走访,了解辖区社区、企业的实际困难,收集梳理群众司法需求,深入摸排化解矛盾纠纷。依照与法律调解中心、工会、律所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邀请调解组织,加强社会联动,拓宽解纷渠道。充分利用6个“巡回审判点暨多元化纠纷解决中心”及司法协理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微信工作群,定期组织现场研讨会,交流探讨交通肇事、劳务纠纷等、合同纠纷等集中型法律问题,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探索新时代法院“枫桥经验”,促进矛盾纠纷在源头化解。送法进社区、进企业,落实法律援助和法治宣传、预警防范等帮扶措施,切实维护辖区企业及职工的合法权益。
——深入开展进校园活动。深入学校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禁毒、防电信诈骗等普法活动。组织干警联系、沟通共创共建辖区内留守儿童、失足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为其解决入学、生活困难,以实际行动传递党和政府温暖。
——深入开展走进法院活动。通过“法院开放日”、召开司法辅助工作会、辖区职工代表座谈会等形式,问计于民、问需与民。开展“法护花季”法院开放日活动,邀请中学生走进法院,“零距离”旁听案件庭审。主动收集群众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和困难诉求。让人民群众近距离了解法院工作,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三)以“四提升”齐头并进为支撑点,跑出“加速度”
——提升便民服务效率。畅通立案渠道,进一步完善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置导诉台、电子指引显示屏、自主立案服务机、跨域立案窗口、12368服务热线、案件查询等便民服务。拓展惠民服务范围,设立“便民服务点”,放置一支笔、一杯水、一个口罩、一把雨伞,从细微处让群众感受到更多司法温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区、义务献血、帮扶救困等;走访困难党员、家庭。将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提升审理、执行效果。充分利用法院大数据平台,加强审判流程管理、态势分析和节点监控,进一步规范审判工作、提升案件质效,推动类案检索机制,统一裁判标准。对执行案件开展执法大检查,集中开展涉民生、涉金融专项执行活动,杜绝拖延执行、选择性执行、消极执行、违法执行等问题。完善执行款物管理台账,落实“一案一账户”制度,切实解决司法“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法官以案释法,利用新媒体各大平台,及时、定向宣传典型案例,将普法工作融入司法全过程。以向辖区企业、社区发出司法建议书为切口,延伸审判职能。
——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减轻企业诉累,畅通绿色服务渠道。借助“五势”倾力打造“五力”营商服务品牌,为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坚实的法治保障。落实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的“1+2+3+N”工作措施,多元化解纠纷。为企业提供跨域立案、网上立案、电子送达、跨域调解、跨域庭审等诉讼服务,让辖区企业、群众足不出户化解矛盾纠纷;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一网通办”诉讼全程。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审慎办理保全查封、强制执行,秉承善意执行理念,尽可能通过协调、和解等手段帮助企业赢得生存空间。
——提升党建水平。强化主题党日、“三会一课”及领导干部讲党课等组织生活,抓实机关党建,坚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深入推进典型培树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牢树为群众办实事的理念, 引导全体干警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司法为民不是一句简单口号,为民服务也不是一张空头支票。宜城法院立足司法职能,结合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贯穿始终,倾情调解暖民心,结对帮扶惠民生,强力执行护民利,以实际行动彰显为民情怀、践行为民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