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版的家事审判: 家事法官+心理咨询师=婚姻诊疗
“爸爸、妈妈,你们别吵了,我们一起回家吧!”4月19日,宜城法院成功调解一起离婚纠纷案件,法官与心理咨询师共同诊疗,并帮助夫妻二人制定“情感修复方案”,最后矛盾化解,一家人愉快地手牵手离开了法院。
2012年,王某和李某经人介绍相识相恋并结婚生子。孩子三岁时两人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争吵过程中,丈夫李某失手打了王某。而后两人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多次发生争吵并动手打骂,心灰意冷的王某选择外出打工来逃避。2018年2月,王某一纸诉状将丈夫李某告上了法庭,要求解除婚姻关系。
宜城法院家事少年庭依法受理此案,家事法官在庭前调解中发现,原告王某在提到被告家人时情绪十分激动,被告李某却一直言语木纳,不能有效地沟通。原来自从王某离家出走后,李某就变得沉默寡言,精神抑郁。家事法官决定启动心理干预疏导程序,会同心理咨询师张怡共同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心理诊疗、修复。
开始,王某对心理干预疏导有一定的抵触,坚决表示只想离婚。法官一方面引导双方当事人共同回忆恋爱经历,翻看两人的结婚相册,劝两人珍惜来之不易的感情;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师为双方进行心理疏导,渐渐王某敞开了心扉,哽咽着说道,自己一直在为这个家付出着,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李某表明他很想给妻子丰足的生活,但由于自己创业失败,心情烦躁,很多情绪发泄给了妻子,李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当庭向妻子道歉。法官与心理咨询师见疏导有效又帮助二人制定了“情感修复方案”,并要求双方按方案执行。
在“单面镜观察室”,妻子首先观看倾听了丈夫与心理咨询师沟通的心声,然后丈夫又观看了母子独处的情景。当一年多未见妈妈的孩子告诉王某,“妈妈,我想你了,你快回来吧”。王某泪流满面,这一刻相比她受的委屈,孩子对母爱的渴望在她心中打败了一切。最终孩子牵着爸爸妈妈的手一起走出了调解室……
宜城法院积极探索家事案件专业化审理和多元化调解相结合的新路径,创新性地将少年审判的心理干预疏导程序应用于家事审判中,与阳光心理义工协会联合成立“心理咨询沙龙”,每周三在本院 “幸福家庭学校”举办婚姻家庭公益讲座,并邀请离婚案件当事人参与旁听。心理咨询师志愿与家事法官共同对离婚案件当事人进行情感诊疗与心理辅导,专业拯救危机婚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