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英 伦 印 象

时间: 2012-03-16 16:21 来源: 宜城法院党组

   

2011年11月30日至12月20日,笔者有幸作为省高院组织的湖北法官培训团的一员,赴英国进行了为期20天的学习培训。期间,我们访问了爱丁堡市议会、安德鲁律师事务所,拜会了伯明翰市律师协会会长,聆听了格林威治大学爱德华教授、林新法博士及牛津大学钟尚桓博士、苗苗博士的授课,参观了英国皇家上诉法院并观摩了一起民事案件的开庭。对这次学习培训的收获和体会,笔者将另撰专文论述,本文只对自己在英期间的所见所闻作一客观记叙,以期给大家送上一个对英国的轮廓印象,也为自己日后对这段旅欧经历留下一份永恒的记忆。

由于受时间、行程安排及笔者观察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文中的记述和观感难免存在挂一漏万、以偏概全之嫌,大家可兼而听之,兼而信之。

一、 三言两语说英国

英国的中文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四国组成,属北大西洋岛国,位于欧洲西部,被北海、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东、西、北分别由圣乔治海峡、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环绕,距我国首都北京8000多公里,飞程11个多小时。英国版土面积244800平方公里,人口6200万,其中白人约5700万,华人近30万。

   英国为联邦制结构。四个王国都有自己的议会、法律和货币,除无军事、外交权外,与其他独立国家并无二致。但国际社会只承认一个英国,各王国的法律地位并不被认可,如苏格兰货币,虽然亦称英镑,不仅是苏格兰的法定货币,而且能在全英境内流通,但在英国之外的国家却一文不值,形同废纸。

政体上,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与议会民主制,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王位”仍保留至今。但随着议会权力的不断扩大,如今的“国王”也仅仅只是名义上的元首和国家的象征而已,国家的管理权实际掌控在以首相为代表的政府手中。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位于英国南部,全市700多万人口。受海洋气候影响,伦敦多雨少晴,素有“雾都”之称,年降雨量1000余毫米(英国北部地区多达2000余毫米)。到了冬季,往往能在一天内让你同时领略到艳阳、降雨、飘雪的多种天气,“出门观天色,进门观脸色”的中国古训在此并不适用,倒是“晴带雨伞,饱带干粮”很切英国实际—雨伞为出行者的必备物品。

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福利国家,国民上学、就医免费,儿童每月可领取200英镑及牛奶、洗涤等生活用品直至18岁,经政府登记的失业人员每月可得到800英镑的生活救济金。优厚的福利必须以雄厚的国力作支撑。早在十八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当世界还遍地皆是手工作坊时,他们就发明了蒸气机,拥有了当时最为先进的飞机制造业、机械纺织业等,从而在全球的发展竞争中率先淘得了第一桶金。但这些曾经为英国带来荣誉、财富和繁荣的传统行业早已成为昨日黄花,被新兴产业所取代。笔者在英逗留期间,先后穿行近10座城市,未见一座冒烟的烟囱和一个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当今英国的财源之一是金融业,伦敦拥有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旅游业也早已成为其支柱产业,据资料显示,2010年,赴英旅游的外国游客多达3000万,接近该国国民总人口的二分之一。旅游人员的大量涌入,不但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带去了巨额的现金收入。英国集聚财富的途径,印证了当今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一类国家卖标准,二类国家卖技术,三类国家卖劳力”,也再次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积累财富的手段不是劳动,而是掠夺和剥削。

气势恢宏的大英博物馆,位列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按国家划分,一国一馆,共设有97个展馆。编号33的中国馆,共收藏中国文物20000余件,在上下两层展厅2000多个展位中,陈列着精美的敦煌壁画,成套的唐三彩瓷器,列展的宋代青花瓷,竟然比我们自己的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最古老的元朝青花瓷还要早一个朝代!一件件文物的流落史,掩映着一桩桩帝国主义的侵略史,如同这些珍贵文物一样,资本主义的掠夺本性在这里一览无余。

二、 英国城市与乡村

若向访英者问及访英印象,或许很多人都会对英国的农村津津乐道。其实,我们这次并没有安排访问英国农村的行程,但在众多的城市间穿行,也就经过了英国的大片乡村,虽属走马观花,但也真景实貌。组织者发放的资料表明,英国“农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77%,其中仅25%用于耕种,可满足国内食品需求总量的近三分之二,农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足1%”。在我们数千公里的旅途中,几乎未见农田,成片成片的田野全部种植着牧草,餐桌上的米面和果疏,基本依赖进口。英国的地貌以平原为主,少有丘陵,没有高山,加之雨水充沛,极易农作物生长。冬季,一阵阵寒风和一场场雨雪交替肆虐,树叶飘零,只有光秃秃的枝条在寒风中摇曳,但极目望去,大片的牧草却仍青翠欲滴,生机盎然,间或一座座村庄点缀其间,炊烟袅袅,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望着从车窗外快速掠过的田园风光和那一群群壮硕而又悠然自得的羊群,笔者突发奇想:若让我勤劳的父老乡亲前来耕作,将是何等快事?脑海里也由此闪现出一个近乎荒唐的念头:在英国这个富裕的国度里,羊,或许才是真正的幸福者!

英国是一个十分注重环保的国家。不论是在城市的中心城区,还是在乡间的田野草原,一棵棵参天古树随处可见。即便在伦敦市区,两条斜交的街道中间,也常能见到百年古木与荆棘花草结伴而生的纯原生态景观,人们只是用栅栏将它们围起,与街道隔开而已。环保,是否才是英国人不种粮食的根本理由?

在英国,虽然也有城市和城镇之称,但在“市”和“镇”的含义与关系上却有别于我国。中国的市、镇,都具有地理和行政的双重含义。在行政意义上,市的级别高于镇,换言之,镇属市管辖。但在英国,市和镇都只表达一个概念,即人群集居的地方,二者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区别就在于这一人口集聚区内是否建有教堂?有则为市,无则称镇,不存在谁管谁的问题。

作为首都,伦敦是英国的第一大城市,但论其人口和占地规模,远不及北京与上海,可这并不能动摇它名符其实的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在这里,人们见不到宽阔、笔直、平坦的“长安街”,见不到现代气派、玻璃上顶的高楼,见不到几十层、数百米的摩天大厦,唯有一片新建不久、别致新颖的国际金融中心建筑群,静静地矗立在泰晤士河畔,在众多的古老建筑中鹤立鸡群,独领风骚,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凭添了几分现代气息。

英国城市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当属他们的建筑。作为欧洲国家,英国所有城市的主体建筑均为欧式风格,粗圆的立柱、高高的台阶、花瓣形的门窗及精美的浮雕,总能给人以雄伟、浑厚、沉稳的感觉。由于做工精细,质地坚牢,随便一幢建筑都能追溯到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加久远的历史,它们虽饱经风雨,历尽沧桑,但仍能把前世纪的风采完美地展现在现代人面前,墙体上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人物雕像,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身下的匆匆过客,仿佛还在向众人讲述着昨日的辉煌...英国是一个地道的宗教国家,教堂既是城市的构成元素,也是许多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象圣.保罗教堂、西敏斯教堂,几乎成了伦敦的名片。也许是他们在最初规划时设计合理,抑或是尊崇“物权高于他权”的理念,在笔者所到的众多城市中,未见一处正在“拆违”、“改建”的施工工地,“街道绕着建筑走”,这也许才是对他们没有笔直、宽阔马路最合理的解释。

英国人没有“园” 的概念。综观我国,许多单位都乐于构建自己的小天地,政府也好,学校也罢,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都常用围墙或栅栏圈起自己的“领地”,建造一个气派的大门,挂着一块醒目而庄重的招牌。私人建房也要筑成一个四合院方显完美。英国人不这样,他们的单位和寓所如同他们开放的思想一样,没有围墙、栅栏、大门、招牌,不装“安全门”,不安“防盗网”,在他们看来,通透、敞亮的环境更能释放情绪,更能放飞情感。人行街道上,很可能与你擦肩而过的就是国防部或市政厅(市政府)大楼。一日,组织者带领我们参观被誉为“城市里的校园”剑桥市,团友问及剑桥大学何在?导游随手一指:左边是其国王学院,右边是皇后学院,前边是圣.约翰学院…原来我们早已置身在剑桥大学的“校园”而自不知。因为有了这次经历,数日后当我们漫步在“校园里的城市”牛津市大街上,导游介绍身旁这座圆形建筑就是闻名遐迩、引无数学子竞折腰的牛津大学毕业典礼礼堂时,就再也无人为之惊讶了。

英国的城市街道狭窄而曲折。即使在其首都伦敦,也没有哪条街道能同武汉解放大道、襄阳邓城大道甚至宜城中华大道的平坦、笔直和宽阔媲美。大多街道只能勉强称作双向四车道,若在街边泊车,需将车的半边骑在人行道上,否则将妨碍其它车辆通行。在较长的街道,相隔一段距离,街中心就建有一个安全岛,以供过街行人驻足,在此路段,单边就只容一车通过了。尽管道路不宽,但路面质量很好,刷着清一色的柏油,没有坑洼和“陷阱”,也就无陷车或颠簸之虞了。

若对中、英两国的城乡作一比较,其实在城市建设方面,我国现在发展很快,并不逊色英国多少,在某些硬件方面,若说胜于英国也不为过。但农村之间差别确实还很大。因此笔者也就更加理解了党中央关注民生,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良苦用心,对中央政府减免农民税赋,实行粮食补贴的重大意义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和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衣食住行在英国

媒体似乎给了我们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英国人的标准形象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男人礼帽烟斗,女人一袭白裙。其实在我看来,“随便”,才是当今英国人追逐的衣着标准。12月的西欧,已是寒风凛冽,雪花飘飞的隆冬季节,常见小伙儿们一套运动装裹身;老人们棉帽、围巾、羽绒服,全副武装,把浑身上下包裹得严严实实,使原本就不苗条的身材更显富态;只有爱俏的少女们,往往还是短裙丝袜,一身夏季打扮。若非得找出他们衣着的共同点,应当只有足蹬马靴才是男女老少最喜爱也是最为普遍的装束。

在英国,最令中国客难以逾越的是语言障碍;最不习惯的应算饮食了。我们的一位团友,行前受夫人之托帮其购买某品牌香水。出于对自己先生英语水平的了解,夫人事先作了充分准备:让他随身带着这种香水的包装样品,以便购买时“依样画葫芦”。在伦敦一家超市,我们发现这种香水有售,当即向店员出示了携带的样本。热情漂亮的英国女售货员马上摆出了该品牌各种规格的香水,但买者实在无法就“桂花香型”让卖者明白,讲的人连比带划,听的人一头雾水,最终只得作罢。

客观地讲,英国的饮食档次不低,牛奶、羊肉、咖啡、面包应有尽有。但国人吃惯疏菜的肠胃排斥半生的牛肉,喝惯香茶的咽喉反感苦涩的咖啡,喜欢酸辣的中餐又岂能在短时间内“移情”甜腻的西餐?中午、晚上还好,组织者会充分考虑同胞们的饮食习惯,尽可能地安排在中餐馆就餐,尽管并不地道的粤菜、川菜、东北菜不太可口,但毕竟还是用油盐酱醋烹调出来的中国菜。难受的是早餐,每天都在住宿的酒店“享用”正宗的西式早点,可供选择的永远是“牛奶加面包”或“面包加牛奶”。头几天还能将就对付,越往后来肠胃越是抗议,想起那副“永恒的食谱”就会食欲顿消,许多团友的背包里也就悄悄地“请”进了中国的“康师傅”。

吸烟在英国其实也较普遍,而且他们的烟民多为女性,这可能与英国女性社会地位较高的历史背景有关(英国近、现代史上,国力较强、发展较快的时期都在维多利亚、伊利莎白及其二世等三任女王时期,故英国非常尊崇女性,久而久之,也就造就了英国男性“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英国法律规定,不得在公共场所和室内吸烟,把住了这点,即便大街上或在公园里当众吸烟也少有干涉。当然,如果违规吸烟被举报,最高将面临200英镑的罚款,处罚也是相当严厉的。

与吸烟相比,对饮酒的限制似乎更加严格。允许食客饮酒的酒店必须获得政府批准,办理“准饮”许可证(据说一套手续办下来,大约需花费20万元人民币),否则将面临重罚。客人即便在政府允许的酒店饮用自带的酒水,也须向酒店交纳10--20英镑的开瓶费。

英国人的居住理念似乎与国人不同。我国现在正处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人正在为当上城市人而奋力打拼,并以拥有一套城市住宅而自豪。但英国正好相反,在城市偶而见到一栋公寓楼,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给穷人居住的,有钱人都愿定居乡村,距城市半小时左右车程的郊区地段才是富人筑建安乐窝的首选。

英国的交通发达。见过首都机场的,才知道天河机场小,到过伦敦机场的就不会再说首都机场大了。在行程的最后三天,我们被安排在伦敦西施罗国际机场附近的一家酒店住宿。据笔者观察,该机场飞机起飞的频率绝不会超过30秒,从世界各地飞来的飞机在跑道另一端的上空低速盘旋,排着队等候着陆。白天漫步在伦敦市区,随时举目望天,必能见到三架甚至更多的飞机在空中翱翔。

英国的公路建设早已成网。晚间乘车,环视左右,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车灯交织的长龙。英国的高速公路很多,但只有三个收费站,经过此站的车辆按次缴费而不论行程远近。在郊区和农村,凡是两条或多条主要公路相交的地方,都建有环岛,各路口均设有自动控制的红绿灯,以保障行车的通畅和安全。英国对驾驶人员的管理非常严格,对初驾人员,只能考取准驾小车的低级别驾照,然后逐级考试晋升,没有年轻的大客、大货、公交车司机。为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所有机动车都装有“限时器”,每次行驶4小时后,必须停车休息40分钟,以恢复司机的体力和精力,司机每季度需将限时器记录送交车管部门查验一次,违规者将面临最严厉时吊销驾照之处分。与此同时,驾车者的文明素养较高,在城市街道,倘若驾车人发现行人有横穿马路的意思,就会自觉停车,打手势让行人先过,在那里是见不到“人从车隙过,车在人海行”这种奇特景观的。

英国不愧是一个富裕的国家,轿车早已普及为一般家庭的代步工具。宝马、奔驰、劳斯莱斯等世界名车随处可见,与国人讲派头、要面子不同的是,他们似乎更加追求经济、实用和环保,绝大多数轿车为两厢,一点几排量,理由是花钱少,便泊车,小污染。

在英国购物可能是朋友们另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英国属欧盟成员国,但并未加入欧元区,就象办理英国护照却不能持此照赴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在英国购物只能使用英镑,美元、欧元、人民币都不流通。人民币由元、角、分三级构成,而英国只有两个货币单位—“镑”和“便士”,100便士等于1镑。若把英国的“镑”视作中国的“元”,那么两国的物价水平大体相当:一次性打火机2镑一只;折叠伞10镑一把;衣服、皮鞋从数十镑到几百镑、上千镑不等。英国人的月平均收入为4000多镑,也就只能购买一台高档洗衣机而已。

在伦敦富人区,我们走进了一家并不起眼但令人咋舌、被见多识广的导游也称之为全球最贵的贵族商店,店内销售的同是服装、鞋帽等日用商品,但标价无一不折合十几万乃至数十万元人民币以上。与此店仅一路之隔的是一幢被称作“海德一号”的公寓楼,每层也就区区数百平米,顶层被中东一石油巨头购得,据称花费购房款13.1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31亿元。

比较中、英国民的收入和市场物价,最不能被忽略的是,我们不能把英国的“镑”与人民币的“元”作简单的类比或等同,因为不同国家的货币之间存在不同的汇率,且随着时间的变化汇率也在不断升降。在我们赴英期间,英镑与人民币的汇率约为1:10,即一英镑的购买力约等于十元人民币。依此算来,在英国10镑能够买到的雨伞,需花费近100元人民币才能买得。

由于当今中国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提升,国民的购买力也大为增强,所以当今华人在英国人心目中已不再是“东亚病夫”、劣等人种的形象,反而很受青睐和高看。在旅馆、酒店、公园、电梯间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偶而还能遇到英国人用蹩脚的中国话微笑着向你问候。置身异族群体,我们也可以找到当年“八国联军”在中国的感觉,尽可昂首挺胸、扬眉吐气一把。伦敦的著名景区如温莎古堡(既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当今全世界唯一仍在被皇室使用的古堡),还专门为华人游客配备有中/英语同步翻译机;大型商场和机场购物大厅,都印制有精美的中文购物指南,并专设华人导购,能帮你免除语言和文字沟通之苦。

国人在境外购物,一般比较关注商品的产地。如前所述,现在的英国并不是一个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除他们民族产业如威士忌、巧克力及苏格兰羊绒、皮革制品外,市场上所销售的商品产地大多在外国,而中国正是这样一个加工生产能力超强的国家。因此,若在英国市场买到了中国制造的商品,大可不必懊悔和烦恼,正如一位留英的东北老乡所言:在英国想不买中国生产的商品那才叫难!笔者这次帮朋友带回两部日本和韩国品牌的相机,在产地处都醒目地印刻着“china”。他还告诉我们,虽然同是中国制造,但在中、英两地销售的商品,质量标准是不一样的。如在伦敦唐人街能轻松买到“康师傅”桶装快餐面,但该品牌的袋装快餐面却因为不符合他们的产品标准,至今仍被拒之在英国市场的大门之外。在英国购物,只有价格差异,没有假货之忧。用中国人的眼光衡量,英国市场上的商品,越是生活日用品价格越贵,如一袋不足500克的白菜,售价2.5镑,折合人民币约25元;一盘油炸花生米:100元。但若购买高档奢侈品,如名贵手表、品牌服装或高端电子产品等,虽然标价与国内相近,但因为带出国境,可以享受英国的退税政策,除依该国法律规定购买儿童用品和一次消费不足50英镑不予退税外,一般商品的退税率都在10%以上(根据商品的类别和购买的数量而有所差别),因此还是具有较大利润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