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司法改革 > 司改思想

法院青年说 | 冯亚景:用心写好材料 当好参谋助手

时间: 2022-01-28 18:29 来源: 办公室

法院青年说 | 冯亚景:用心写好材料 当好参谋助手

 法院青年说 2021-11-08 19:00

点击“法院青年说”关注我们

 

 编 者 按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办公室工作做好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就有了可靠保证。在人民法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埋头书案、字斟句酌、挑灯夜战,只为写出更多高质量的文稿,只为提出一条条有价值的建议,他们以笔为戎、以文聚力,在奋笔疾书中书写青春。本期“法院青年说”,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冯亚景、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曹满贵、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副主任李国光与广大法院青年以“办公室青年的成长” 为主题进行交流,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讲述人: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冯亚景

 

 

文稿起草是办公室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服务领导决策的主要形式,是以文辅政的具体体现。2017年8月,我开始担任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文稿材料工作。4年来,我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公室工作的重要论述,在领导的指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下,坚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坚持把握规律、提升能力,从刚写材料时的不知所措、手足无措,到如今多了些果断笃定、成竹在胸。4年来,变的是对文稿工作规律和方法的把握能力,不变的是通过文稿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审判执行中心工作服务的初心;变的是外在的形势和个人心态,不变的是工作中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把握写作规律

 

人们常说“兵无常势,文无定法”,但领导讲话等文稿其实有着特定的章法和规律。我到办公室工作之前,常听人说写文稿要怎样地有文采,听得多了,心里就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印象。等到自己开始写文稿了,总是绞尽脑汁想把文字写得亮眼,搜肠刮肚、舞文弄墨,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然而,事与愿违,此类文章往往难以达到领导要求。于是,我逼着自己去研究、去思考,写文稿究竟有什么规律?通过翻看各种文稿写作技巧的文章、阅读大量经典的材料、学习各种写文稿的“招式”等途径,在不断学习、不断写作的积累中,我慢慢悟出一个道理——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文稿的架构、标题、文字上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写文稿的出发点。其实,写文稿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所以,文稿写得好不好,首先在于我们对问题和工作本身思考得深不深,最主要在于我们有没有很好地研究事和人。对于写文稿来说,思维先于文字、内容大于形式。领悟了这个道理后,每当我接到一份文稿任务时,不再是急着下笔施展写作技巧,而是首先扪心自问:对于要解决什么问题想清楚了吗?对于要推动的工作思考透彻了吗?

 

提升写作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给办公厅这样画像:“省委提出大的思路,办公厅的同志要帮助出主意;省委作出大的决策,办公厅要制定具体方案;省委勾勒蓝图,办公厅要描绘细节,具体深化;省委提出目标,办公厅要考虑‘行军路线’,做好‘搭桥铺路’的工作。”这也是对文稿工作能力的期望和要求。一篇篇文稿,就像一个个支点、一个个枢纽,撬动着法院这台“大机器”高效运转,可以说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文稿人员自身的能力,是撬动法院发展的“支点力量”。我的体会是写好文稿至少需要具备洞见力、领悟力、谋划力。洞见力就是看到本质、抓住关键的能力,能敏锐地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业务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做到“身在兵位、胸为帅谋”;领悟力就是准确领会上级部署和领导要求的能力,包括集中的注意力、灵敏的反应力、牢固的记忆力、机智的组合力、快速的品评力,通过文稿把领导的意图创造性地传导下去、落实下去;谋划力就是要求文稿人员不仅要思考问题,还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谋划具体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做到站位高、落点实、可落地、可检验,从而使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方、言之有策。

 

 

2021年8月18日,浙江高院材料起草组组织开展学习讨论。摄影 陈艺尹

 

掌握写作方法

 

俗话说,路子对了头,一步一层楼。如果说规律是文稿的“道”,方法就是文稿的“术”。掌握了好的方法,写文稿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多年文稿工作,我深切体悟到:

文笔之美,美在一个“实”字。对于写作来说,文采飞扬固然好,但文稿又是一种很务实的文体,需要通过文字高质高效地传递信息,这显然不同于文学作品极强的艺术表达性。我的方法是,先深入调查研究,如果没有条件到实地特别是基层调研,至少应该占有大量丰富的素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

文章之难,难在一个“短”字。陈毅同志曾讲:“长句硬如铁,念稿要吐血。”刚写文稿的时候,有前辈跟我说,写长文容易,写短文难。那时的我还无法理解,随着对文稿写作慢慢领悟深入,才明白所谓的“短文”不是“字数少”。“短”的实质在于精悍、精炼、精准,不说没用的话。也就是说“篇无累句、句无累字”。当然,这也要具体文稿具体分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我们提倡短文、短话,并不是说凡是长文就一定不好。有些重要的内容,有些深刻的道理,该强调的还是要强调。”

文思之贵,贵在一个“新”字。思贵求异,文贵出新。创新对于文稿而言,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是必备要素。搞文字工作不能丧失对问题的新鲜感、敏感度。“新”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能一蹴而就。平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多积累素材、数据、论据、事例,以点带面、以串带线、积厚成势,这样才能在需要时信手拈来、推陈出新。

 

提振写作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办公室文稿工作“重”“苦”“杂”“难”,碰到大的文稿,经常会反复调整,甚至推倒重来。文稿起草人员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要不讲条件、不怕困难、不计得失,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要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经得住考验,把锻造极端负责的优良作风和提倡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作为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文稿起草人员始终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百折不挠、百炼成钢精神。正如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所言:“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

 

如果说从事文稿工作有什么收获,那就是疾风侵肆之后更加坚毅挺拔的身姿,骤雨涤荡之后更加坚定纯粹的初心,烈火淬炼之后更加忠诚担当的品格。也正因如此,我经常以歌曲《你的答案》里的歌词来勉励自己:“低着头,期待白昼;向着风,拥抱彩虹,勇敢地向前走。黎明的那道光,会越过黑暗,打破一切恐惧,我能找到答案……”

 

该文载于“法院青年说”(《中国审判》杂志2021年第1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