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法院新闻

加强基层法庭建设,打通司法为民“神经末梢”

时间: 2019-08-16 14:57 来源: 政治处

8月15日下午,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建立率队到宜城法院调研基层法庭建设情况。宜城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勇陪同并作情况汇报。

宋建立一行实地视察了雷河、郑集、南营三个中心法庭,全面了解了法庭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装备配备等情况,还详细询问了每个法庭收结案情况、各类型案件占比以及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察看中,调研对宜城法院基层法庭在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诉讼服务水准上给予高度评价

近年来,宜城法院积极改进基层诉讼服务,坚持服务于审判、着眼于需要、方便于群众,因地制宜,结合宜城实际,人民法庭建设工作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注重群众工作,满足多元化司法需求。法庭受理的案件多数是邻里土地纠纷、债务纠纷、婚姻、继承等争议不大、但矛盾突出的案件,多是“致气”案件,对此类案件必须思想工作到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做好心理疏导,做到释法析理到位,抓住矛盾焦点,从细节上寻找突破口,在情理和法律上说服当事人。坚持“小的案件不出村、较大的案件不出乡(镇),尽量减少当事人诉累”的工作原则,做到“案结事了”最大限度的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注重巡回审判,实实在在便民利民。法庭定期到各乡镇的诉讼联络站现场办公,用足用好诉调对接机制,充分发挥各乡、镇、村的司法联络员、人民调解员、司法监督员、人民陪审员的作用,做足群众工作,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协调化解在诉讼之外。积极开展巡回审判,方便群众诉讼,农忙时的村委会、田间地头、百姓家中,都是巡回法庭的办案场所,就地开庭、当场调处,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发挥地缘优势,积极主动办案,缩短案件审限,提高工作效率。

  注重与地方协调联络,逐步完善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全方位的工作协调机制,与地方公安、司法、民政、卫生等部门建立协调顺畅的工作关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主动为地方解决疑难复杂问题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注重法庭信息化建设,提高司法服务水平。先后投入40余万元,开通“电子签章”、网上立案、网上远程缴费系统,强化法庭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实现了省、市、县法院和乡村人民法庭四级联网,使科技法庭在最基层的人民法庭实现全覆盖,法庭庭审实现了同步录音录像、网上直播,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

注重法庭标准化建设,保障干警安心扎根基层。在积极改进诉讼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基层法庭硬件建设,先后对郑集法庭推倒重建,对雷河、南营法庭改建扩建,为法庭干警配足配强办公设施、生活用品,保障干警安心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各中心法庭“坐等问题上门”变为“主动想题服务”,变“单一做好审判工作”为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为辖区发展、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以派出法庭为中心建立了辐射乡(镇)、村的“庭、点、站”(法庭、巡回办案点、一村一法官服务联络站)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同时利用办案之余和到村里送达文书时,开展党员干警“民情大走访”、法律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扫黑除恶大走访等活动,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扎实推进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